水星火山活動或持續數十億年將顛覆原有理論。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水星這顆距離太陽很近的行星是不可能出現火山噴發的狀況的,但是事實表明,水星確實存在火山噴發的跡象,這一事實將顛覆大家對水星的認識。 3 o( k$ ?& O3 n, v) q8 c! l4 T
. g1 w4 l6 C9 ]8 J$ s ]2 ^
& `6 ?) _- Q' }& F1 ~' M5 S7 O5 l* I W# q+ |$ m
水星(英語:Mercury,拉丁語:Mercurius)是太陽係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符號:☿, 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 c) u$ @1 D! \: r5 b
水星有著太陽係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弧秒(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 K3 g3 t! b( `' r& W) d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淩晨成為晨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9 O% R# g4 m. z0 U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有證據顯示水星上曾經存在持續數十億年的火山噴發活動,這是一項令人意外的發現,因為直到最近,科學家們還都一直以為在這顆如此靠近太陽的行星上是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的。這項發現將重塑我們對水星起源的認識。. }' d* w0 J9 X* K" t* b( V
# G4 Q/ l: ], V# m1 H" t9 l' y
在地球上,劇烈的火山噴發會造成災難性影響,如1980年代美國海倫斯火山的噴發便是很好的案例。那是美國曆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火山噴發案例之一。之所以會有火山噴發,是因為地球內部富含揮發分——包括水,二氧化碳以及其他能在較低的溫度環境下發生揮發的物質成分。隨著熔融岩漿從地球深部上湧,溶解在其中的揮發分會隨著壓力下降而釋放出來,巨大的壓強將撕裂地殼,就像一只膨脹到極限的氣球。
7 a6 w8 U% r+ N
- Q- |9 j2 R& a. R) f, d5 B
+ m8 [- p, O7 `. G5 `6 Q
7 h, V! `$ v4 @' U V$ i3 h但說到揮發分,長期以來水星都被認為是缺乏揮發分的。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水星上是不應該會存在火山噴發現象的。然而在2008年,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水星飛船開始抵達水星開展探測,研究人員在它發回的圖像上發現水星地表存在很多反照率異常明亮的區域。+ e) C3 S9 C7 N( w# Q- X
! y8 A6 V9 Q& ^5 I9 z
這些物質看起來很像是火山灰,這是火山爆發的證據。大量的這類物質證明水星的內部並非完全缺乏揮發分,科學家們長久以來的觀點很有可能是錯的。 P, U2 [- R$ h2 H1 B3 P7 D
但僅僅根據信使號的初步勘察結果還很難判斷這些物質究竟是在什麼時期產生的。而現在,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水星上的揮發分並非是在這顆行星曆史的早期階段以劇烈的形式釋放出來,其爆發性的火山活動一直延續了數十億年之久。 # p; x" B% L+ c. \
% w$ r+ M8 e" @6 K Q! u @
/ e C* m) ~7 C" M; M! p
研究人員對2011年信使號進入水星軌道之後拍攝的圖像中記錄的51處水星地表疑似火山灰分布區進行了考察。相比最初的簡單飛掠觀測,信使號飛船的軌道觀測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更加詳盡的有關這些火山碎屑物以及噴發口的信息。
. g: ^# H2 a! A+ Q9 `7 ?2 `$ r5 U軌道圖像顯示這些噴發口中的一些要比另一些顯示更高的侵蝕程度。這就暗示這些噴發事件並非是同時期發生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蒂莫西·古吉(Timothy Goudge)表示:“如果這種噴發活動的確僅僅是短暫的一個時期並很快終止了,那麼你應該能夠預期將會看到這些噴發口都顯示相似水平的侵蝕程度。然而我們並未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侵蝕程度。因此看起來水星上的火山噴發活動持續了一段較長的時間。” / W n; S; y$ ~. q, Q1 b" T' A% Q
研究人員們還注意到大約90%的這類火山灰沉積都位於隕星撞擊坑內。這些沉積物必定是在這些撞擊坑形成之後才堆積在這裏的,因為如果它們是在撞擊發生之前便存在,那麼撞擊過程將會將其破壞。
3 {& P8 j* @$ W7 @ $ ~! U( q- V: Q" L
科學家們根據隕擊坑的受侵蝕程度來評估它們的年齡。運用這種方法,古吉和同事們發現這些沉積物所在的隕擊坑年齡大致在10億年至40億年之間。據此科學家們認為水星上的火山活動並非局限於大約45億年前的早期階段。古吉表示:“最令人意外的是這些沉積物所在隕擊坑的年齡範圍之大,這說明了水星內部保存有揮發分的時間跨度之長。”
% O& U9 @; C. r9 a4 E& B
. t7 m; [1 v4 ^2 e U* a2 h! {% I1 P& a7 |: Q1 B5 V, ~& H& f3 B
0 x; j* A: ~: u: |' w
此前的水星形成模型認為水星的形成過程中不太可能允許其保留大部分的揮發分物質。比如水星擁有一個異常巨大的內核,過去的模型認為這可能說明水星過去曾經更大,但其外部圈層在一次災難性的大撞擊中被剝蝕掉了。
7 \2 \% g+ \9 @1 a: x但考慮到這項最新發現,這種理論似乎已經站不住腳。加上信使號還在水星表面探測到其他一些揮發分,包括硫,鉀和鈉等物質的存在。未來的研究還將著眼於在水星地表搜尋更多的這類火山灰堆積物以及它們對應的噴發口。古吉表示:“未來對單個噴發口及其對應沉積物的詳細研究將幫助最終揭開水星地表火山活動的詳情。”
' `1 }* v7 Z# U5 [所以說我們對宇宙對星球對地球之外的一切都還不夠了解,探索到的也都還不夠多,甚至恐怕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1 J7 ^7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