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綜合論壇, WK综合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454|回復: 0

[中外文學] 黃帝內經 靈樞 癰疽 end

[複製鏈接]
累計簽到:2696 天
連續簽到:1 天
發表於 2020-7-9 08:56: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榖,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註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實。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5 x$ {- A. H( ]7 F
   黃帝說:我聽說腸胃納受穀物,上焦輸出衛氣,以溫潤分肉,榮養骨節,開通腠理。中焦輸出營氣,像霧露一樣,流注於肢體肌肉間相互連通的縫隙及凹陷處,滲透於細小的孫絡,津液和調,變化而成為赤色的血液。血液和暢,孫脈就先滿溢,從而注入絡脈,絡脈都充滿了,於是注入經脈。營衛之氣伸展佈舒,隨著呼吸運行全身。氣血運行,有其綱紀法度,其周流遵循一定的道路,與天合同,無有休止。調理氣血的虛實,須用心專至,補瀉均應得宜。用瀉法去除實邪,瀉得過度,就會損傷正氣而使它不足;針刺時出針快,邪氣就可減去;針留止不出,正氣就可得到養護。用扶正的方法消除虛弱,如補得太過,就會實有餘而助長殘留的虛邪。血氣和調了,人體才能保持正常。我已經知道了血氣平和與不平和的道理,但不知道癰疽發生的原因,及其形成、消散的時日,而且癰疽患者或生或死,生死的日期有遠有近,應如何測度?以上這些問題,你能講給我聽聽嗎?
7 b( I  P+ r9 D' P2 K; R/ ]# k" I, i; K" P1 K% `: b  {& \4 Q
   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藏傷故死矣。8 {$ h; V. X0 c5 k: N4 n8 ~
   岐伯說: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其法度,與地合其綱紀。所以,天體運行失其常度,就會出現日蝕、月蝕等異象;地上江河失其綱紀,水道就會潰決而氾濫流溢,眾草不能生長,五穀不能繁育,道路不通,百姓不能往來,或聚於街巷,或居於邑落,彼此隔離,異地而處。人的血氣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讓我來談談其中緣故。人體血脈及營衛之氣,周流全身而不停止,上與天的日月星辰相應,下與地的十二經水之數相應。如果寒邪侵入於經絡之中,血就會凝澀;血凝澀,則不暢通;血液不通,衛氣就會歸往其處而不能回返,所以形成為癰腫。寒氣轉化為熱,熱勝,就會使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則化而為膿;如果膿液不能瀉出,就會爛筋;筋爛,就會傷骨;骨受傷害,骨髓就會消解;骨髓消解,則骨中空。如果癰膿仍不得排除,血液壞損虧虛,筋骨肌肉不能相互榮養,進而經脈敗漏,惡氣向內熏蒸五臟,五臟俱傷,所以人就死亡了。' U: f- c  q2 d- k' t

% q4 }, U8 e  ]' A3 b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 E8 K* t; I! ?! x9 }   黃帝說:我想全部了解癰疽的各種形態,以及它們的忌日、名稱。
! V* [3 `/ e  z$ B2 V( ~3 B1 O! F  e- K) d6 z4 h( r4 j
   歧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 \: H' d$ o" w. x, X5 _/ B   岐伯說:癰生在咽喉內,叫做猛疽。猛疽如不急治,就會化膿。膿如不予排除,就會堵塞咽喉,半日就死亡。猛疽已化膿的,應將膿排出,然後讓患者口內含上提煉過的豬油,不要吃冷食,三天病就痊癒。
& @/ \! U) ^: R& Q6 S* z8 h: B
2 {* I* N+ x0 @" M+ a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T4 o( C1 W' j  r
   生在頸部的,叫做夭疽。夭疽形大,顏色赤黑。此疽如不抓緊治療,熱邪之氣就會下入於淵腋穴,前則傷於任脈,內則熏蒸肝肺二臟,十多天就會死亡。陽邪之氣猛烈發作,銷鑠腦髓而流注於項部的,叫做腦鑠。其表皮顏色不鮮亮,無光澤,腦部、項部疼痛如針刺。如覺心中煩悶不暢,就會死亡,無法醫治。8 l9 H* B5 _/ s) a9 `
0 c& k# Y7 S! Y9 Q1 y4 @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之。4 `/ b) ~, h9 ]( \8 m1 v- w- l
   生於肩部及臂臑的,叫做疵癰。其表皮顏色赤黑,應抓緊治療。疵癰常使患者汗出直至足部,但不致傷及五臟。宜在癰發四五日時,以艾火灸治。
% ~" Q4 C" Q! c- o& ^5 y& J
& i; ?# B2 p' D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g* L# j: ]6 M0 d- D
   生在腋下色赤而堅硬的,叫做米疽。治療米疽宜用砭石。砭石要細而且長。治療時要疏散地加以砭刺,然後塗以豬膏,六日就可痊癒。此疽砭刺後,不可包紮。疽堅硬而不潰破,就是所謂馬刀挾癭之疽,應急速治療。
/ c6 T$ W! F8 K- h4 g& y& h6 w9 d& |  A% V, [, ~- }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 [( ?% F6 |) I1 l7 @   生於胸部的,名為井疽。井疽狀如大豆,三四日便增大高起,如不及早治療,病邪就會向下入於腹部,如仍不醫治,七天就會死亡。
8 `; o& ^. D- d8 W+ T% `) c
2 o7 r# y; ~0 S) o  ^2 Z: b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榖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 H" G7 R* Q6 J8 y   生於左右兩膺的,叫做甘疽。甘疽顏色發青,形狀與楮實、瓜蔞相似,患者常為寒熱所苦擾。應急速治療,去除發寒發熱的症狀。如不加治療,十天就會死亡,死後膿會自行流出。
# ?+ s  C% a6 a* y1 U; H. i+ w% o& x+ n1 `; p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0 s6 Z: A/ {" v3 L( D6 [- x5 X. B
   生於兩脅的,叫做敗疵。敗疵是女子易得之病,時間一久,成為大癰,化膿,裡面生有像赤小豆一般大小的肉塊。治療此病,可斷切草根各一升,用水一斗六升煎煮,水漸漸減少,得藥汁三升,強令患者飲下,並讓患者多穿衣服,坐在熱鍋上,使汗出直至兩足,病就會痊癒。. P1 _& {6 Q/ D8 Q; J% u& F  a! V
' A& E8 `! O& ^) R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 L  l! a9 I2 ~; N   生在股脛部的,叫做股脛疽。股脛疽的形狀不怎麼變化,但癰膿迫近於骨,應急速治療。如不急洽,三十日就會死亡。
+ D. G/ R4 h9 N' \( |* l7 j1 y
7 m6 r) R& L( ?) d9 i( W. @: o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 p! |; G5 B+ l# k: A   生在尻部的,叫做銳疽。銳疽色赤,堅硬而大,應急速治療。如不急治,三十日就會死亡。
' z& j/ r, M0 i1 x% c5 P4 h, W9 h, H8 J9 @: P; i% c0 b- b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o6 h0 `9 R' f, O
   生在大腿內側的,叫做赤施疽,如不急速治療,六十日就會死亡。兩大腿內側都發生的,如不治療,十日就會死亡。
/ S! u/ U3 D0 w8 F, a2 X( b+ r6 Z
/ J# l* z8 o" c/ w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 G+ h: W6 `/ p, k' d3 E$ m, B   生在膝部的,叫做疵癰。疵癰形狀較大,皮色不變,有寒熱,堅硬。癰堅硬時不可砭刺,如用砭石砭刺,患者就會死亡。等癰變得柔軟,然後加以砭刺,患者可以得生。
$ s4 [$ V' z0 v6 O2 x: N7 t. F% G$ R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 \! j% P2 j9 h- ?% b$ P7 J  r   凡生在關節處而且上下左右兩相對應的癰疽,不可醫治。生在陽經部位的,一百日死;生在陰經部位的,三十日死。
* e% v2 m/ Y; i3 j3 A
/ }9 A! m% R8 z7 x1 c5 i   發於脛,名曰兔囓,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E* `2 S( D& Z
   生在膝下脛骨的疽,叫做兔囓。此疽色赤,深至骨,應急速治療。如不急治,會傷害人的。1 A- K8 n7 \. q% h1 y2 S
% J" u5 V7 c# C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8 q; e: K' C: s' L5 E) x1 c   生在足內踝的疽,叫做走緩。其外形腫大,色不變。應用砭石頻數砭刺患處,如能消除寒熱症狀,就不致死亡。) c" N+ {* ?1 B: @

/ }' b0 [$ q& z# z' \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9 Y: P1 m. f' ~: m   生在足上下的疽,叫做四淫。其外形大癰腫,如不急速治療,一百日死。
1 k6 v6 K6 j$ a& @  _& A8 T2 n% |0 I, d2 S, V' ~
   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w3 H7 G' L+ a) R+ G* ?1 ?
   生在足兩旁的,叫做厲癰。它的外形不大,最初是在足小指處發作。應急速治療,須去除其發黑處,如不去除,發黑處就會擴大,以致難以醫治,百日內便可死亡。. v# _% L& ^+ a8 [% L- U
7 V9 y4 q+ H; A% j% r/ t
   發於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0 H# f, a5 m9 y7 J7 i4 F
   生在足指上的,叫做脫癰。脫癰的顏色如為赤黑色,患者必死,不可醫治;不是赤黑色的,則不致死亡。如經過治療而病不衰減,就應趕緊切除發病的足指,否則就會死亡。( t- c; E! n1 T; m& |
2 B( c4 I7 m9 ~! R5 T% O5 C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5 M# X: F+ e# W1 Y! H  D   黃帝問:你講到了癰和疽,二者如何分辨?, N' P" U9 h( ~: ?0 R
! ?1 }( D2 J( }
   歧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s5 [, _$ N& ~4 X. M: @4 x
   岐伯說:營氣稽留在經脈之中,血液就凝澀而不能暢行;血凝澀不能暢行,衛氣也隨之受到壅塞阻遏而不能暢通,因而生熱;大熱勢盛不止,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不過,癰毒通常不能深陷,因而骨髓不致焦枯,五臟也不會被傷害,所以叫做癰。# ]% t& z/ J; J3 s+ k" z

% l. R; P, k9 D) K. t   黃帝曰:何謂疽?
9 l1 t: \$ @2 F4 E
   黃帝問:什麼叫疽?
' ^' K% s5 L" _4 ]/ e1 R$ E' Q$ a  R! t- k
   歧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 b/ H: P- _  b: ^( D) E# B% `   岐伯說:熱氣大盛,毒邪下陷於肌膚筋髓骨肉之中,向內連及五臟,致使血氣乾涸衰竭,患處內裡的筋骨肌肉都爛壞無餘,所以叫做疽。疽的表皮晦暗無光澤,而且堅硬,與牛頸下的厚皮相似:癰的表皮較薄且有光澤。這就是癰和疽各自的特徵。
5 R2 Y  Z) i" ?8 G
回復

舉報

 分享同時學會感恩,一句感謝的話語,就是最大的支持!  歡迎交流討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